作为口腔产业的上游支柱之一,义齿加工厂的运作模式早已经不是劳动密集型,随着CAM/CAD技术、口扫、CBCT等数字化设备的广泛应用,义齿制作的时间大幅缩短,义齿加工俨然成为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,将进一步朝精细化、专业化方向发展。
在义齿加工厂的生产成本投入上,主要体现在技师。一颗义齿,从国外诊所发来牙模、数据,到生产完成交付到医生手中,最快一周左右时间完成。其中3-4天是在车间制作。
除了自建技师室,目前口腔医疗机构与技师的合作,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模式是送外加工。其优势在于:第一,引入市场竞争机制,医师可以根据技师提供的产品质量等进行灵活选择。第二,改变了医师与技师的合作关系,医师可以选择好的技师/技工所提供服务。义齿是个性化定制产品,是根据医院和牙医提供的患者牙模精细定制,尤其是美学修复概念的提出,要求义齿不仅能使用,还要美观、舒适。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大量人员参与手工制作,每一颗的形状、规格、尺寸、颜色,都不相同。为保证使用者佩戴舒适,并且能够帮助佩戴者完成咀嚼功能,从复模、蜡型、车金、上色、高温烧制、修型、上釉、打磨、抛光等,每一个程序以及微小细节处理,都取决于技师的手艺与经验。
在临床中为患者提供的一系列口腔修复治疗,虽然医生的技术和治疗方案起到了主导的作用,但最终是依靠医生与技师的密切合作才能得以完成,这些“假牙”如果技师在实用和美学上制作得不达标,医生的设计思路等前期各项工作就都白费了,口腔临床医学与口腔义齿加工生产两者需互相结合和促进。 可现状是,中国技师相对于发达国家技师人员的学历层次和素质普遍较为低下,国内也较缺乏成套的教育系统和理论指导,他们接受专业技术教育的程度也不高,一般通过“师傅带学徒”带教方式或者高职高专教育,甚至通过齿科材料厂家的技术指导方能成长,所以总体技术水平也普遍偏低,技师的培养主要依赖高职高专教育。当然也不乏有一些曾赴国外学习和自身研修,达到很高技术水平不错的人才。
那么,国内技师培训的现状如何?中华口腔医学会名誉会长王兴教授在接受《今日口腔》采访时候给出了答案:“国内技师的培养,在大学有大专班、本科班,但数量很少,此外为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培养以及师傅带徒弟的模式。在教育部的招生类别中,技师的专业为修复工艺,但从职业类别上对修复工艺师还没有明确的设定,我们一直在呼吁中。”
由于口腔行业还存在一些不透明化的消费,诊所市场的混乱为低价低质量的义齿加工提供了市场空间,难免出现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低价格恶性竞争。而且现有的代理沟通方式有先天不足,代理素质良莠不齐,来模后多是按工厂理解加工,有一部分没有达到医师或患者预期,导致返工。好的修复应当是由医生和工厂共同完成的。技师应该了解医生和患者对产品的要求、改进建议等,做到个性化加工,降低返工率,减少代理的压力,实现在保证质量前提下的良性竞争,从而促进整个技师行业、口腔产业的发展。
中华口腔医学会会长俞光岩教授在接受《今日口腔》采访时表示:“正是由于义齿加工产业的发展,临床工作模式和流程发生着变化,对技师与医生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。对于技师来说,在具备口腔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,掌握如数字化技术等的现代科学技术与新材料是至关重要的,目前义齿加工已从曾经的手工业逐渐转变为涵盖数字化技术、工学知识等多领域科技的行业,这就要求技师们更加注重继续教育,紧跟最新的技术。同时,医生们也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与技术,掌握义齿加工方面最新的信息与模式,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。”